新聞中心Info
合作客戶/
拜耳公司 |
同濟大學 |
聯合大學 |
美國保潔 |
美國強生 |
瑞士羅氏 |
相關新聞Info
-
> 鹽水溶液中,磺酸型含氟表面活性劑復合體系表、界面張力和潤濕性研究(一)
> 我國地表水優(yōu)良比例已接近發(fā)達國家水平
> 新調和燃料添加劑表面張力下降,燃燒更充分
> 便于調節(jié)的表面張力儀結構組成及原理
> 多頻超聲波技術&人工神經網絡構建變壓器油界面張力預測模型(二)
> 【表面張力】會魔法的小釘子
> 超微量天平應用于珊瑚鍶-鈣溫度計的研究
> 添加不同量阿維菌素Silwet 408對阿維菌素微乳劑藥液表面張力的影響——結果與分析、結論
> 柴油機尾氣顆粒物采樣濾紙稱重設計,有效縮短微量天平的穩(wěn)定時間
> 探討一級相變過程中氣泡和液滴臨界半徑的變化規(guī)律、演化方向(二)
推薦新聞Info
-
> 全氟庚烷端基聚丙烯酸(FPAA)合成方法及水溶液表面張力測定
> 純聚苯胺LB膜和聚苯胺與乙酸混合的LB膜制備、NO?氣體敏感特性研究(下)
> 純聚苯胺LB膜和聚苯胺與乙酸混合的LB膜制備、NO?氣體敏感特性研究(上)
> 不同相對兩親面積的Janus顆粒在油氣表面性質和泡沫性能對比(三)
> 不同相對兩親面積的Janus顆粒在油氣表面性質和泡沫性能對比(二)
> 不同相對兩親面積的Janus顆粒在油氣表面性質和泡沫性能對比(一)
> 氣凝膠的合成方法及干燥方法一覽
> 表面活性劑對?納米碳纖維CNFs在水性體系中分散性的影響(二)
> 表面活性劑對?納米碳纖維CNFs在水性體系中分散性的影響(一)
> 納米熔鹽形成機理、表面張力測定及影響因素研究(三)
Na2CO3溶液與模擬油反應不同時間后產物的界面張力、剪切黏度(二)
來源:東北石油大學學報 瀏覽 84 次 發(fā)布時間:2025-09-08
2.2油水界面剪切黏度
在Na2CO3溶液與模擬油反應1d和10d后,分離得到的水相與模擬油及油相與模擬水的界面剪切黏度隨剪切速率變化關系見圖2.由圖2可以看出,Na2CO3溶液與模擬油反應1d及10d后,分離得到的水相與模擬油的界面剪切黏度,與未反應Na2CO3溶液與模擬油的界面剪切黏度相比變化不大;模擬油與Na2CO3溶液反應1d及10d后,分離得到的油相與模擬水的界面剪切黏度與模擬油與模擬水間的界面剪切黏度相比變化不大,表明Na2CO3溶液與模擬油反應后分離出的水相和油相對油水界面剪切黏度影響不大。原因是模擬油中的有機酸組分與Na2CO3溶液反應所生成的,無論是水溶性還是油溶性的界面活性物質均較少,在油水界面處的吸附不足以引起油水界面剪切黏度的變化。
圖2 Na2CO3溶液與模擬油反應不同時間后產物的界面剪切黏度
2.3油滴表面Zeta電位
Zeta電位是膠體體系的重要參數,其數值(絕對值)越大,乳狀液越穩(wěn)定;反之,乳狀液越不穩(wěn)定。將Na2CO3溶液與模擬油反應不同時間分離出的油相及水相,分別與模擬水、模擬油所形成的乳狀液的油珠表面Zeta電位見表2和表3.
表2反應后水相與模擬油形成乳狀液的油珠Zeta電位
表3反應后油相與模擬水形成乳狀液的油珠Zeta電位
由表2可以看出,Na2CO3溶液與模擬油反應后的水相與模擬油形成乳狀液,與Na2CO3溶液和模擬油直接乳化形成的乳狀液相比,油珠Zeta電位絕對值明顯增大;反應10d的與1d的相比,變化很小。這是由于Na2CO3溶液與模擬油反應后生成一些界面活性物質溶于水相中,電離后帶負電荷,與模擬油乳化時,帶負電荷的界面活性物質吸附在油珠表面上,使油珠表面帶更多負電荷,從而使油珠Zeta電位絕對值增大。隨著反應時間的延長,生成的界面活性物質逐漸增多,油珠Zeta電位絕對值也繼續(xù)增大,但增大的幅度很小。
由表3可以看出,模擬油與模擬水直接乳化后油珠Zeta電位絕對值很大;與Na2CO3溶液反應1d后分離出的油相與模擬水的油珠Zeta電位絕對值很??;反應10d后分離出的油相與模擬水所形成的乳狀液的油珠Zeta電位絕對值增大。這是由于模擬油與模擬水直接乳化時,模擬油與模擬水中的少量弱堿性物質(Na2CO3、NaHCO3)反應生成界面活性物質,在水中電離時帶負電荷吸附到油珠表面,使油珠表面帶負電荷,Zeta電位絕對值較大。模擬油與Na2CO3溶液反應1d后,模擬油與Na2CO3溶液能夠發(fā)生反應的物質多是一些小分子的活性較大物質,反應后溶解在水相中,使得油相中的界面活性物質減少,致使油珠Zeta電位有所降低,結合界面張力的實驗結果,認為模擬油與Na2CO3溶液短時間反應生成的活性物質較多是水溶性的。隨著反應時間的延長,反應10d后分離出的油相形成乳狀液的油珠Zeta電位絕對值比反應1d的大,說明Na2CO3溶液與原油長時間反應后,一些長鏈的油溶性的界面活性物質在油水分離后留在油相中,導致形成乳狀液的油珠Zeta電位增大。
2.4乳狀液穩(wěn)定性
將模擬油與Na2CO3溶液反應1d和10d后分離出的油相及水相,分別與模擬水、未反應的模擬油乳化所形成的乳狀液的濁度與測定時間的關系見圖3.由圖3(a)可以看出,Na2CO3溶液與模擬油反應后的水相與模擬油乳化時所形成的乳狀液,比未反應Na2CO3溶液與模擬油乳化所形成的乳狀液的濁度大,且用稀釋法鑒別均為O/W型乳狀液。隨模擬油與Na2CO3溶液反應時間增加,反應得到的水相與原油模擬油形成的乳狀液的濁度亦增大。這表明Na2CO3溶液與模擬油反應后的水相與模擬油乳化時所形成的乳狀液,比未反應Na2CO3溶液與模擬油乳化所形成的乳狀液要穩(wěn)定,并且模擬油與Na2CO3溶液長時間反應后的水相與模擬油形成的乳狀液更穩(wěn)定。原因是原油中的一些組分與弱堿發(fā)生反應生成水溶性的界面活性物質,且隨反應時間的增加,反應活性較差的小分子的物質(如酯類等)與弱堿長時間反應也生成界面活性物質;界面活性物質溶于水相中,在水相與未反應的模擬油乳化形成乳狀液時,吸附到油水界面上,使得油水界面張力降低,油滴分散更細小,導致乳狀液上浮速率減小。同時,由于界面活性物質吸附到乳狀液的油滴表面,使Zeta電位絕對值增加(見表2),油珠間的靜電斥力增強,使油珠間聚集速率降低。因此,反應后的水相與模擬油形成的乳狀液,比未反應Na2CO3溶液與模擬油乳化所形成的乳狀液的濁度大,乳狀液的穩(wěn)定性增強。
圖3 Na2CO3溶液與模擬油反應不同時間后產物的乳狀液穩(wěn)定性
由圖3(b)可以看出,Na2CO3溶液與模擬油反應后的油相與模擬水乳化時所形成的乳狀液,比未反應模擬油與模擬水乳化所形成的乳狀液的濁度大,且用稀釋法鑒別均為O/W型乳狀液。這表明與Na2CO3溶液反應后的油相與模擬水乳化所形成的乳狀液的穩(wěn)定性,大于未反應模擬油與模擬水乳化所形成的乳狀液的穩(wěn)定性。原因是原油中的一些組分與弱堿長時間反應生成油溶性的界面活性物質;界面活性物質溶于油相中,在油相與模擬水乳化形成乳狀液時,吸附到油水界面上,使得油水界面張力降低,油滴分散更細小,導致乳狀液中油滴上浮速率減小。因此,反應后的油相與模擬水形成的乳狀液,比模擬油與模擬水乳化所形成的乳狀液的濁度大,乳狀液的穩(wěn)定性增強。
3結論
(1)在三元復合驅過程中,隨著Na2CO3溶液與模擬油反應時間的增加,反應后溶于水相的界面活性物質增多,反應后的水相與原油模擬油間的界面張力逐漸降低,但界面剪切黏度變化不明顯。
(2)隨著Na2CO3溶液與模擬油反應時間的增加,反應后的水相與原油模擬油形成的乳狀液油滴表面的Zeta電位絕對值逐漸增大,且形成的O/W型乳狀液的穩(wěn)定性增強。
(3)與Na2CO3溶液與模擬油乳化所形成的乳狀液相比,Na2CO3溶液與模擬油反應后的水相與模擬油形成的乳狀液的穩(wěn)定性增強。與模擬油與模擬水乳化所形成的乳狀液相比,Na2CO3溶液與模擬油反應后的油相與模擬水形成的乳狀液的穩(wěn)定性增強。